今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,不只是一場例行的氣候峰會,而是全球產業「碳規則重新洗牌」的關鍵時刻。其中最受矚目的,是負責推動鋼鐵永續標準的 ResponsibleSteel,宣布與歐洲低排放鋼鐵標準(LESS)及亞洲主要標準機構合作,推動全球鋼鐵產品的碳排放分類、方法學互通與國際互認,涵蓋全球 約 60% 的鋼鐵產量 。
這代表什麼?
代表低碳材料的「國際共同語言」正在形成——未來跨國貿易、供應鏈減碳、品牌採購,都會以碳足跡數據與 LCA 一致性為前提。
而對台灣而言,這是一個清晰且迫切的訊號:
沒有科學方法學(LCA、EPD、PCF)就無法參與下一階段的全球競爭。
全球鋼鐵脫碳:從碎片化走向「碳標準互認」
ResponsibleSteel 這次促成的跨區域協議,核心是建立一套可互操作(Interoperable)的碳排放計算原則,包含:
- 採用滑動比例法(Sliding Scale)衡量廢鋼比例與排放強度
- 以 LCA 為基礎的產品碳足跡方法(PCF)
- 以科學基礎(Science-based)方式定義「低排放鋼鐵」
- 建構不同國家與標準之間的換算工具和對照表
這不只是一套標準,而是全球供應鏈碳數據「互通性」的開始。
歐美不再只要求企業揭露 Scope 1、2,未來進口產品將以 產品碳足跡(LCA-based PCF) 作為主要依據。
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,如果不跟上這波科學減碳的國際化浪潮,極可能被迫承擔更高成本或失去市場競爭力。
台灣該如何面對?
1. 補強 LCA 能力,不再停留在「報表型 ESG」
台灣企業 ESG 多停在「揭露」、「永續報告書」,但國際要求已經進入第二階段:
所有氣候承諾需以可驗證的產品碳足跡(EPD、LCA)作為基礎。
鋼鐵只是開端,未來:
- 紡織鞋材
- 電子零組件
- 家電
- 包材
- 食品農業
都將面臨同樣的碳足跡計算邏輯。
2. 供應鏈需要「可查驗」的 LCA 數據庫與方法一致性
SSBTi 觀察到台灣多數企業仍停留在:
「我有揭露碳排」
「我有做盤查」
但國際要求的是:
「你的產品碳足跡(PCF/LCA)能不能與歐美/國際標準互認?」
沒有方法一致性,就談不上互認。
沒有互認,產品就可能無法進入國際市場。
3. 台灣需建立自主的 LCA / EPD 產業能力,而非依賴國外驗證
歐盟 CBAM、國際鋼鐵標準、跨國採購,已經明確宣示:
產品級碳足跡是未來供應鏈通行證。
台灣不能只做代工,更需要建立「科學減碳能力」:
- 自主 LCA 方法學能力
- 自主 EPD 編輯與審查能力
- 與國際資料庫的串接能力(ecoinvent、CLCD、ELCD 等)
- 將碳足跡融入設計、採購、材料管理
這正是台灣最欠缺、但也是最急迫的競爭力。
SSBTi:推動台灣供應鏈進入「科學減碳」時代
作為亞洲專注供應鏈減碳的非營利組織,SSBTi 將持續推動:
✔ LCA / EPD 能力的普及教育與方法學訓練
✔ 與國際資料庫互通的碳足跡平台(eFootprint)
✔ 協助供應鏈企業建立科學基礎減量目標(SBTs)
✔ 協助產業從「減碳口號」走向「減碳方法」
台灣產業不能只仰賴政府或國際標準輸入,而必須具備自己的科學量測能力,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不被邊緣化。
結語:COP30 是警示,更是台灣的轉折點
COP30 展示的不只是氣候議題,而是 全球低碳材料與供應鏈規則的重新整合。
原本分散的標準,如今正逐步走向「互認」、「一致」,並以科學量測作為基礎。
台灣不能再用過去「ESG 宣示式心態」面對未來。
未來十年,競爭力將來自:
✔ 誰有能力計算產品碳足跡?
✔ 誰能通過國際互認?
✔ 誰擁有真正的科學減碳能力?
這才是 COP30 給台灣最重要的訊號。



